初夏时节红股网,走进山东莘县董杜庄镇,日光温室如水晶宫殿般错落分布,翠绿条纹的西瓜或卧田垄,或藏叶间。研学实践的孩子们蹲在瓜藤旁仔细观察叶片纹路,认真听农户讲解授粉小知识。田埂成了讲台,瓜田变成黑板,欢笑声、提问声此起彼伏,乡野间一派生机盎然。董杜庄镇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郭代鹏介绍,目前全镇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,西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,是市场监管部门广告助企工作带来的切实变化,是广告业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缩影,展现出市场监管部门以广告为“链”,贯通产需两端,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的积极成效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履行监管与指导双重职责,推动广告业从传统的“商业宣传工具”升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效能转换器”。从东海之滨到中原沃野,从巴蜀山川到燕赵大地,一幅幅广告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……
精准滴灌解难题 服务矩阵显成效
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“着力扩大内需,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”。扩大内需,关键之一就是连接生产与消费,准确把握企业痛点和市场堵点。市场监管部门坚持问题导向,构建“精准化”广告服务体系,集成政策、资源,变“大水漫灌”为“精准滴灌”,为市场输送源源不断的信心和干劲。
政策赋能,顶层设计落地生根。持续深耕,广告发展环境持续优化。2021年,国务院《关于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的通知》明确提出,“开展广告助企行动”,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出台《广告产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,实施广告企业“大帮小”行动。在各级部门引导下,众多传统企业借力广告创意重塑品牌,加速由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“质造”跃升。
资源整合,单点突破转向矩阵协同。河北创新广告助产、助销、助转型“三助工程”,聚合十余家广告媒介单位打造“融媒体助企矩阵”,累计帮扶中小企业超4000家,培训逾20万人次,带动销售60余亿元。川渝持续开展“广告共助乡村振兴”公益行动,免费推广农特产品及文旅项目红股网,创效近30亿元。浙江深化“广告助农”共富行动,2024年惠及项目5900余个,助销特色农产品7.3万吨,销售额约14亿元,同比增长26.59%。山东青岛将采摘园区整合形成四季采摘矩阵,搭建“采摘+打卡+游购”农旅盛宴平台,仅2025年五一期间,全域80多家采摘园吸引游客约2万人次。
平台搭建,靶向服务升级多元赋能。山东聊城实施“一镇一品”广告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推广计划,促成140家本土企业与头部电商平台达成深度合作,订单合作金额达1.5亿元。湖北构建“广告+助企、助农、助产业”体系,服务企业超万家,带动就业3.3万人,发布优秀案例百个。河南整合媒体资源,为500余家企业免费提供近3亿元广告支持。南阳海之达直播仓整合场景化直播间与海量产品资源,日均流量破百万,带动就业千人,高效助力企业销售与品牌成长。
抓铁有痕,踏石留印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当精准施策的广告助企举措靶向发力,当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畅通无阻,持续释放的红利便如春风化雨,滋养经营主体茁壮成长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
数字赋能拓场景 流量激活促转型
“转型线上直播带货后,短时间内线上销售额就突破11万元!”在内蒙古赤峰市,老字号“瓜子张”在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的帮扶下,依托非遗炒货技艺打造品牌,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焕发新生。
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要“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,加快数字、绿色、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”。以“智慧化”服务为引擎,市场监管部门推动数字经济与广告产业深度融合,从“内容输出”向“场景交互”迭代,促进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。
创新传播,深挖流量价值。湖北宜昌打造《宜昌古建寻踪》等短视频IP,以4K镜头展现文化地标魅力,带动文旅消费线上线下双增长。川渝联动投放广告、制作宣传片红股网,助推丰都名山、南天湖景区等成为热门目的地,2023年南天湖“冰爽啤酒露营音乐节”吸引游客112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3.39亿元。江苏南京为南京汽车集团定制AR展厅解决方案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高新能源车线上曝光率,带动线下订单增长35%。
智慧场景,畅通产销链路。浙江温州街头,“广告助农专车”新颖别致,乘客扫码即可查看、下单展示区农特产,实现“移动广告”与“消费终端”无缝对接。河北优化升级“河北优品资源交易平台”,打造集推广、招商、对接、销售于一体的线上市场,平台升级后新入驻企业130余家,撮合交易超800万元。
从传统投放到程序化交易,从单一传播到全链路营销……“十四五”以来,数字化浪潮推动广告业向智能化、精准化、场景化跃升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与精准服务双轮驱动,帮助一批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,培育出一批具有辐射带动的创新案例。这些生动实践充分说明,当监管创新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,就能催生“1+1>2”的倍增效应,让广告产业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,为消费升级和品牌建设提供强力支撑。
品牌引领强内核 文化铸魂增优势
“十四五”以来,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立足地方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,充分发挥广告在推进品牌建设方面的“金钥匙”作用,助力特色产品提升附加值,推动“地域特产”向“全国品牌”“世界IP”跨越。
文化赋能,厚植品牌资产。浙江多地巧打“特色牌”:桐乡围绕槜李产业打造“可吸着吃的千年鲜果”IP,开发创意产品,2024年槜李文化节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,文旅营收750万元,产品溢价率达50%,成功升级为“长三角网红IP”。兰溪通过宣传片与“云品梅”直播活动,植入“兰溪杨梅,梅好生活”理念,推动杨梅产值达5亿元,远销新加坡、迪拜。山东菏泽推动当地广告企业与330家农业主体合作,培育网红品牌72个,开展助农直播300余场,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80亿元。“好郓来”品牌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“笋人”芦笋获评全国“十大农产品”品牌。
品牌塑形,驱动价值突围。河南政企媒联动,通过“美豫名品”评价、创意设计等举措助推地理标志产品“走出去”。浙江台州推动广告与制造深度融合,“台州塑品”品牌价值已达28亿元,2025年产业年产值增长123%以上,线上销售额超100亿元。河北乐寿鸭业有限责任公司借助市场监管部门“广告助产、助销、助转型”的“三助工程”,打造品牌IP,从专注烤鸭胚的企业跃升为行业标杆,零售网络遍布全国,2024年营收近12亿元,同比增长8.8%。吉林积极构建“品牌服务平台+资源对接活动+广告实效人才培养+品牌直播体验场景”的服务模式。助力“吉字号”和“吉致吉品”等区域公共品牌发展,推动吉林优质产品走向全国市场,赋能吉林区域品牌建设与品牌出海。
品牌兴则产业兴,文化强则品牌强。从千年槜李变身“网红鲜果”,到兰溪杨梅香飘海外;从“平阳五鲜”带动农户增收,到乐寿烤鸭实现产业跃升,一条以文化赋能品牌、以品牌带动产业、以产业促进共富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。当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营销碰撞,当地域特色与品牌战略结合,就能催生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广告助力,锻造出一张张“金名片”,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从区域走向全国、从国内迈向世界,不仅丰富了优质供给、促进了消费升级,更成为讲好中国故事、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。
区域协同聚合力 乘数效应促共兴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部署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,并提出“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”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构建“跨省共助、产销联动、流量共享”的区域协同机制,放大广告助推产业发展服务效能。
2022年以来,川渝联合开展“广告共助乡村振兴”,动员平台、媒体、高校专家力量,以“品牌策划+营销设计+市场推广”组合拳,全方位助推多地农特产品及文旅项目。采用“户外+网络”广告模式,带动相关销售收入增长超30%,形成“策划在川渝、推广在全国、受益在县域”的协同范式。
京津冀持续深化协同发展,以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市场运作”模式,成功举办两届“京津冀产销对接大会”。河北广告企业与京津媒体合作,为参展企业提供“广告宣传+渠道对接”服务,畅通产销链路,吸引全国万余家采购商与京津冀431家生产企业对接,达成交易25.2亿元。
云南积极与上海探索合作模式,推动“云品入沪”,开展沪滇产业协作路径创新实践。将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中,丰富“云品入沪”项目内涵,建成上海“放心购”云南服务平台与云南“放心购”新消费产业联盟。让上海乃至全国的消费者亲身感受云南的独特魅力,领略云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。
广告产业是经济发展的“风向标”,更是转型升级的“催化剂”。辛勤耕耘,结下累累硕果:从赋能老字号焕新到助力农产品出圈红股网,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到促进消费扩容提质,广告产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站在新起点,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,主动服务品牌战略,推动广告产业从“单一传播”转向“全链服务”,在助力区域品牌建设和推动中国品牌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广告力量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召奎)
永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