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日来民间资本,手机屏幕里,大阅兵的视频持续刷屏;电影院中,《南京照相馆》带来“亿点点”震撼;博物馆里,一器一物让人思接千载、一眼千年……
这些,都是什么?
“思政课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“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,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。”“‘大思政课’我们要善用之,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。”从思政课到“大思政课”,一字之差,“大”有深意。“大思政课”,何以为大?大在格局、大在视野,在“大先生”,也在“大课堂”。
你看民间资本,中国航天员在九天之上变身“太空教师”,北京冬奥会建设者向孩子讲述冬奥故事,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深沉讲述着革命往事……以青天为顶,大地为底,“大课堂”将祖国大地化为课堂,草木山川皆为“典籍”,时空界限于此消弭,天、地、人皆可为师。
从冰河解冻、草木萌发绘就的生态画卷,到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;从“神舟”问天、“蛟龙”探海、“嫦娥”揽月的科技突破,到量子通信、北斗导航等前沿科技的自主创新;从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,到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……可以说,气象万千的中国,就是最生动、最丰富、最立体、最迷人的“课堂”。
“大思政”为何需要“大课堂”?
基于坚实的理论逻辑——思政教育是在人的心灵上做功课,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。要把“建设”搞好,必须按规律办事。马克思主义认为,人类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外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。认识的发展过程,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、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。把思政教育“小课堂”和社会“大课堂”有效融合起来,就是让人用自己感性的眼睛“去读世间一部活书”,又以理性的斧凿“得进一尺进一尺”,不断地升华为深刻理性的认知。
基于厚重的历史逻辑——五四运动前夕,“播火者”李大钊疾呼,只有“到民间去”,现代的新文明才能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陕北公学、抗大等院校让学生深入工厂、农村实习考察,使理论在革命实践中淬火成金。党的百余年思政经验启示我们民间资本,真理从来不只是课室中的教义,而是人民的信仰与实践;学习也从来不是“温室”中的习得,而是生活熔炉里的淬炼。
基于鲜活的现实逻辑——当前个别思政课与现实“脱臼”,不接地气。反观生动鲜活的“大课堂”,挣脱了课室的空间限制,润物无声,春风化雨,朝气蓬勃、热气腾腾。
“大课堂”如何办好?
要明晰“谁来办学”——
“去看,去听,去了解。沉下去,成为农民;走出来,再成为研究者。”镜头推向广东“百千万工程”第一线,一支支大学生志愿团队用“行走的青春”感受乡土中国的跳动脉搏,用“流动的知识”诠释“吾国吾民”的精神传承。
“大思政课”,不仅是“小课堂”的延伸,而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。从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到社会组织,从城市公园、街道广场到景区旷野,各地都不妨强化“思政思维”“思政意识”,立足自身实际,积极融入“大课堂”之中,不断扩大思政教育的半径。
要强化“课程设计”——
在冲压车间,车辆的重要零部件瞬间被冲压成型;总装车间里,机器人正安装天窗、轮胎、座椅……“我深切感受到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,也对新质生产力有了更深理解。”从汽车工厂、AG600飞机总装生产线到螺蛳粉产业园,科技感、体验感“拉满”的工业游,正不断拓展“大思政课”的边界。各地各单位立足自身实际、挖掘特色资源、完善“课程设计”,“大课堂”必会有更多新精彩。
要突出“教学特色”——
与“小课堂”相比,“大课堂”最应该突出什么?要与历史对话——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营养剂。强化与历史的“对话感”,才能带来穿越时空的震撼。与时代共进——脱离现实的思政课一定是空洞乏味、苍白无力的。现实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、多元丰富的场景,正是最好的案例和教材。与实践互动——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,才能让人于行中思、于思中悟,在实践中汲取养分、淬炼精神。
思政课没有下课铃民间资本,“大课堂”没有毕业证。今时今日,我们再论“新时代思政”,就是要以全社会之力开好“大思政课”,让思政教育奔腾于壮阔的祖国山河,融入于火热的现代化实践,更好激发力量、激扬精神、激荡思想。
永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